本研究探讨了肠内营养混悬液(SP)早期营养支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影响,现报告如下。
1、资料与方法
1.1资料来源
医院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。纳入标准: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《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》中关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;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,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。排除标准:免疫系统疾病、血液系统疾病、精神类疾病及器质性疾病者;妊娠及哺乳期女性;无法配合治疗者。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,每组40例。对照组患者中,男性27例,女性13例;年龄34~74岁,平均(54.23±12.30)岁。观察组患者中,男性28例,女性12例;年龄35~75岁,平均(54.69±12.41)岁。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似,具有可比性。
1.2方法
患者入院后先禁食禁水,为胃肠道减压,随后给予解痉、镇痛治疗,抑制胰腺分泌,补液以纠正紊乱的水、电解质与失衡的酸碱度;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适合的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。对照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支持,基于公式[每日所须热量=.+9.×体质量(kg)+1.85×身高(cm)-4.×年龄(岁)]为患者计算出每日需要摄入的热量值。早期非蛋白热量的摄入值应为(72.6±8.5)kJ/(kg·d),后期可以逐渐增至(.7±19.3)kJ/(kg·d);糖脂的比例应该为(1~2)∶1;氮量应该为mg/(kg·d);而热氮比值则应为(.3±86.4)kJ∶1g;还可适当补充微量元素、维生素与水、电解质;将含有上述营养物质配置成混合液,置于容量为3L的袋中,24h不间断地从中心静脉匀速注入,7~15d后结束营养支持。观察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,术前在患者胃内置入鼻胃减压管、鼻空肠营养管,术后12~24h经鼻空肠营养管注入肠内营养混悬液(SP,规格:ml)~ml,再于术后24~48h注入肠内营养混悬液(SP,规格同上)ml,随后于术后第3—7日给予肠内营养混悬液(SP,规格同上),每日注入量应达到1~0ml,1周后逐渐恢复至经口饮食。
1.3观察指标
观察两组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、肠黏膜屏障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。
1.4统计学方法
采用SPSS21.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,计量资料采用均数±标准差表示,进行t检验;计数资料采用率(%)表示,进行x2检验;P<0.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。
2、结果
2.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比较
治疗前,两组患者CD4+、CD4+/CD8+、免疫球蛋白M(IgM)及免疫球蛋白G(IgG)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;治疗后,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,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,见表1。
2.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水平比较
治疗前,两组患者血淀粉酶、降钙素原、血脂肪酶及D-乳酸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;治疗后,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,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,见表2。
2.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
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,见表3。
3、讨论
作为危急重症,重症急性胰腺炎可导致脏器功能衰竭,引发局部或全身性并发症,如代谢紊乱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,面对凶险的病情,患者有极高的死亡风险。该病病因尚无定论,大多认为与早期胰腺腺泡受损、后期胰腺液大量渗出引发腹腔炎症反应有关,因此患者应在入院后先接受抗感染、抑制胰腺分泌等基础治疗。但单纯的基础治疗并不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病情,该病可导致胃肠功能减弱,影响营养的正常摄入;负氮平衡被打破,患者出现营养不良,免疫功能降低,影响康复。因此,该病患者需在术后接受营养支持治疗。
肠外营养支持适用于无法正常进食者,因不经胃肠道消化,长时间使用会导致患者胃肠道功能减弱,间接导致肠道菌群移位。而肠内营养支持经胃肠道摄入营养物质,可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,避免出现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。肠内营养混悬液含乳清蛋白、麦芽糖等营养物质,可直接被肠道吸收和利用,早期应用能够有效弥补患者的营养不足状况。本研究结果显示,治疗后,观察组患者CD4+、CD4+/CD8+、IgM及IgG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,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;治疗后,观察组患者血淀粉酶、降钙素原、血脂肪酶及D-乳酸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,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;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
综上所述,肠内营养混悬液(SP)早期营养支持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,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与肠黏膜屏障功能,减少并发症的发生,预后较好。
原作者:方亮,陈颖,陈会,吴继雄
原作者单位:医院消化内科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