胰腺炎病论坛

首页 » 常识 » 预防 » 春节将至,请安全饮酒
TUhjnbcbe - 2021/2/18 13:10:00
01

快到春节了,聚餐也多了。喝酒的悲剧也水涨船高。

张家口一男子也不幸中招。

他跟同事一起喝酒,“不小心”喝高了。踉踉跄跄回到小区。结果找不着家门,在户外睡了一宿。

等到被发现时,手脚已冻僵,没有一点温度。四肢可能保不住了。

毕竟现在是冬天,气温零下十几度,泼水结冰。

没冻死已经是万幸。

都说“喝酒误事”,要我说岂止耽误事,赔上性命更常见。

就在12月初,福建一男子喝死了。当天晚上,是公司年会。一群人推杯换盏,好不高兴。殊不知死亡正悄悄靠近。

男子喝得不省人事,聚会还没结束就瘫在了地上。

被拖着挪出酒店,又瘫坐在马路边。好不容易到家后,趴在了床上。

凌晨四点,妻子发现男子裤子尿湿了。可惜为时已晚,男子再也没睁开眼睛。

为了一口酒,喝成残疾甚至失去生命,真的值吗?

肯定没人觉得值。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前仆后继

错不在酒,而在劝酒文化盛行。

02

中国人喜欢把感情放在酒里。

“感情深,一口闷。”

“感情厚,喝个够。”

“感情浅,舔一舔。”

劝酒礼仪五花八门,但本质都一样:我敬酒你必须喝,不喝就是你不对。

这突然让我想起了之前的一则新闻:

一名毕业的大学生,初入社会,根本不懂喝酒,却因为酒后的一个动作,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3岁!

肯定有人会质疑:

酒哪有那么厉害,怎么会喝死人?!

这人肯定本身就有病,不能怪到酒身上!

然而,就算是体质健康的年轻人,如果喝酒过度,一样会有致死的风险。

小王是一名刚从大学毕业的应届生。凭借优质的学历、高超的专业水平,一毕业就被一家知名外企高薪录用。为了庆祝,他的朋友们特意组了一桌酒席。

白酒、啤酒、红酒轮番上阵,而趁着酒兴,小王都一一接下了。不到1个小时,小王就已经醉倒了!

朋友们也算负责,一起把他送回住处,才各自告别回家。到了半夜,小王酒劲上来了,浑身上下都难受得要命。喝酸奶、吃香蕉、喝浓茶...各种醒酒方式统统试过了,都没有用。

最终他想到了一个办法:催吐!“既然酒在胃里面那么难受,那把它们全吐出来不就好了么?”说干就干,小王不停用手指扣喉咙,足足呕吐了半个小时,才慢慢停下来。

果然,吐完的那一瞬间,小王感觉整个人都轻松多了,于是就安然地睡了过去。可刚睡着没多久,一阵剧痛让小王整个人冷汗直流。

他强撑着最后一点意识,拨打了,报完了自己家的住址后,就昏迷了过去。

及时赶到,一路上不断做抢救措施,最终也没能挽回这条年轻的生命。

凌晨两点,小王去世了!

医生检查后也得出了结果:

频繁呕吐使小王的腹压增高,促成激活的胰酶从肠子逆流到胰腺,引发了重度急性胰腺炎,因此丢了性命。

医院胆胰内科的副主任医师刘*介绍:

临近春节的时候,医院里平均每天都有1位市民患上急性胰腺炎,既有年轻人,也有中老年。

而且很大一部分都是喝酒引起的。

此外,急性胰腺炎的症状和发病原理极为恐怖!

胰腺分泌的胰液本来是一点点进入胃部帮助消化的,但是急性胰腺炎将导致腐蚀性很强的胰液大量增加,并进入腹腔,腐蚀肝胆胰脾等内脏。

据统计,在以前,重症胰腺炎的临床死亡率最高可达到70%。

就算是医学发达的现在,也能达到20%左右。

而酒后催吐,不仅会引发急性胰腺炎,还很容易吸入呕吐物而引起窒息,甚至危及生命。

那些靠着催吐手段在酒场上叱咤风云的“伪酒神”,其实都是在死亡的边缘疯狂试探。

一不小心,就容易有生命危险。大过年的,本该是一家团聚的幸福时刻。但因为一顿酒席把自己的性命搭上,值得吗?

劝酒,古已有之,但意义不可同日而语。

以前粮食不够吃,酿酒是奢侈行为。所以酒是精华,是珍馐。自己舍不得喝,给客人喝,是好客是重视。客人不好意思喝,所以要劝酒。

但如今温饱早已解决。酒不再是奢侈品,反而唾手可得、取之不尽。再抱着所谓的劝酒文化,其实是思想仍停留在旧时代。实在是太落后了。

更何况很多人劝酒,是为了把你灌醉,看你的笑话。

海南一个婚礼现场上,男嘉宾非要和伴娘喝酒。

他给伴娘倒了满满一杯。

在一群伴郎的起哄中,男嘉宾对瓶吹,伴娘也一口闷了。

伴娘立即倒地不起,急诊抢救却无力回天。

随着酒杯变空,28岁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。

打着喜庆的名义,一群男人和伴娘拼酒,除了猥琐还是猥琐。

跟文化半毛钱关系都没有。也别说是为新郎新娘高兴。

在最重要的日子闹出人命,其实是借劝酒之名,行“杀人”之实。

默认劝酒为一种文化,代价超出想象。

无数人为它买单。

曾经是,现在是,将来还是。

03

想必每个人都听过“适量喝酒有益健康”。

酒精(饮料)的致癌性有多强?

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(IARC),已把酒精(饮料)列为1类致癌物。

全世界5.5%的癌症发生和5.8%的癌症死亡是酒精引起的。

换算一下就是说,每18个癌症里,就有1个是喝酒喝出来的。

喝酒和常见的乳腺癌、结直肠癌、肝癌、食管癌、胃癌和胰腺癌等都有直接关系。

当然,和酒关系最密切的癌症类型,来自喝酒会直接接触的组织——如口腔癌,喉癌,食管癌等。

酒精的致死率有多高?

在中国,每年有70万人把命喝没了(其中65万是男性)

这项数据来自年权威医学杂志《柳叶刀》上发表的一项大规模饮酒调查。

令人惊讶的是,中国因酒精死亡的人数排名第一,远超其他国家。

对于我们中国人的体质来说,其实是最不适合喝酒的。

《丁香医生》曾经就发表过这样的观点:中国人喝酒,更易致癌!

为什么说中国人喝酒更容易致癌呢?

因为很多中国人都有酒精代谢基因的缺陷。

只要在国外生活过的人都会发现,喝酒上脸这件事儿是中国(东亚人)特色,喝酒后的外国人并不像中国人那么容易脸红。

而喝酒脸红的根本原因,是中国人多携带有突变的乙醛脱氢酶基因,导致人体无法有效降解乙醛。

而乙醛是具有强致癌性的!

一些对东亚人群的研究发现,乙醛脱氢酶基因缺陷的人喝酒后,患癌概率会大于没有缺陷的人。

因此,在喝酒这方面,中国人其实从一出生开始,就吃亏了。

然而,因为劝酒文化的盛行,很多中国人在喝酒上却丝毫没有顾忌,有些甚至在宣传“适量饮酒,有益健康”的伪科学。

而更重要的是,很大一部分中老年人对此深信不疑。

女人每天一杯葡萄酒,可以美容养颜。

男人每天一杯药酒,可以壮阳补肾。

这种观点,在网络上大行其道!

喝酒真的存在适量就健康的说法吗?

不可能!

随便搜一下微博、百度、知乎,有大把的权威医生账号跟你科普:最安全的饮酒量就是0。

根本不存在“喝多少,有益健康”的情况。

只不过对于那些每天大量酗酒的人来说,适当减少一点饮酒量,会减轻酒精对身体的伤害。

而如果要把这种伤害降到最低,那就是杜绝饮酒。

可要在劝酒文化盛行的国内,想杜绝饮酒,确实有点难!

曾奇峰曾讲过一个故事,是一个外交官朋友跟他说的。

一个德国年轻人,刚从外交学院毕业,就被派遣到德国驻中国大使馆。

结果上班第一周就崩溃了。

原来7天内,参加了10次酒局。

被中国人的劝酒吓怕了。

等酒醒后,他立马给领导写了一封报告。

报告中提了两个建议:

1、派遣之前要做酒精测试。一次能喝一斤以上的二锅头,才能派到中国。

2、如果派遣到中国工作,喝酒导致身体出现问题,应按工伤处理。

听起来可能有点夸张,但也说明了劝酒的根深蒂固。

外国人喝酒,自己喝好就行。

中国人却相反,自己喝没喝好不重要,重要的是让别人喝好。

至少表面上看是这样的。所以劝酒者理直气壮。

不会喝酒就给你洗脑:“酒量是练出来的。”

酒量好就忽悠你:“你可不是这个量啊,满上满上!”

喝慢了就嘲讽你:“养鱼呢?”

喝不动了就道德绑架你:“不给面子是不?”

但是劝酒者真的是敬你吗?很显然,大部分都不是。

尤其是不顾你的身体和想法,一个劲儿拼命劝酒的人,肯定不是真的敬你。

原因有两个:

1、想把内疚转嫁给你

喝酒是一件享受的事,大部分人都认可

同时,喝酒伤身,大多数人也知道。

有的人觉得不配享受又想喝,所以要劝你喝。

有的人过度享受后很内疚,所以要劝你多喝。

这样不管自己喝了多少,都不会内疚:“我才喝几杯!他比我喝得多多了!”

2、想控制你

平时的工作生活中,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制于人。

劝酒给了他一个机会:以尊敬你的方式让你服从于他。

当他说:“我敬你一杯。”

内心里其实是说:“我终于可以明目张胆地让别人听我的话了!”

你看心眼多坏!

搞清楚劝酒心理,以后理直气壮拒绝吧。

不要再违心喝酒了。

04

感情深不深跟一口干不干,真的没关系。

大家都心知肚明。

奉劝劝酒者谨记:劝酒=谋杀。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》中规定,“劝酒致死”要承担法律责任:

1、强迫性劝酒。

即用语言刺激对方,或在对方已经醉的情况下仍劝其喝酒。

2、明知对方有身体疾病仍劝其喝酒。

若是对方因喝酒诱发疾病,劝酒者需负法律责任。

3、未将醉酒者安全护送。

如醉酒者因神志不清无法支配自身行为导致死亡,劝酒者需负法律责任。

4、醉酒者酒后驾车未劝阻导致发生车祸等,酒友都承担相应责任。

尤其是酒后驾车,还会连累到无辜的路人。

不管以什么名义聚餐劝酒,出事后一定会判罚。

不要用“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”来劝别人,也不要用“何以解忧,唯有杜康”来麻痹自己。

感情不是用酒定义。

不要说友情如美酒,越醇越香。让你头晕、呕吐、甚至失去生命的东西,怎么可能是好东西。

真正的感情应是“君子之交淡如水”。

虽淡,却离不开。

不刺激不猛烈,却时刻滋养你。

扫码
1
查看完整版本: 春节将至,请安全饮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