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「癌中之王」——胰腺癌,每个人都会心底一凉。这是因为这种癌,恶性程度实在太高了,只要确诊,基本上就等于宣判死刑。我国著名的消化道肿瘤专家、医院副院长王磊教授,最终也是因胰腺癌去世的。王磊教授最开始察觉到身体不适,其实是在年下半年,但因为工作比较忙,没有时间去看医生。直到年3月单位体检,才发现肿瘤标志物异常,结果此时已经进展到了胰腺癌晚期。在与胰腺癌抗争15个月后,年6月王磊教授的生命终画上了句点。
恶性程度极高
确诊基本等同于宣布死亡
在我国,每年新发的胰腺癌就有9.5万例,死亡人数更是高达8.5万,发病率几乎等同于病死率。这主要是由于胰腺癌恶性程度极高、早期诊断难,一经诊断多已处于中晚期,有手术治疗机会的患者大概只有15%-20%。数据显示,胰腺癌5年生存率仅为6%,且超过半数患者在确诊后6个月内死亡。且有相关机构预测,到年,胰腺癌将成为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。
10类人高发
胰腺癌的发生、发展,与我们平时的生活方式、生活环境、遗传基因等多种因素都相关。1.中老年男性多数病人在40-50岁以后发病,男性比女性多见。2.遗传家族史胰腺癌有家族聚集的特点,如果有胰腺癌家族史发病风险会增加3-13倍。3.吸烟吸烟是胰腺癌最明确、最常见、且可控可预防的危险因素。吸烟人群发生胰腺癌的概率大约是不吸烟人群的2倍。4.嗜酒大量饮用烈性酒,发生胰腺癌的风险会增高。胰腺癌在平时喜欢喝高度数白酒者中更多见,约70%的胰腺癌病人有中等量或大量的饮酒史,平均「酒龄」在10年以上。5.高脂、高蛋白饮食这种「富贵饮食」,容易导致胰腺癌。其中,大量红肉以及肉制品的摄入尤其会增加胰腺癌的发生风险。6.肥胖人群肥胖人群胰腺癌发生风险大约是普通人群的2倍,且体重指数(BMI=体重kg/身高m2)越大,发病危险越高。7.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发生胰腺癌的概率约为普通人群的1.5-2倍,有10年以上糖尿病史的患者发生胰腺癌的风险会增加50%。另外,无家族遗传史的、新近、突发糖尿病患者,或既往确诊糖尿病,短期出现血糖波动且难以控制者,都需高度警惕胰腺癌发生可能。8.慢性胰腺炎胰腺炎既是胰腺癌发生的风险因素,又是胰腺癌的早期筛查指标。尤其是慢性家族性胰腺炎和慢性钙化性胰腺炎,尤其需要格外留心。9.其他疾病如果本身患有幽门螺杆菌(HP)阳性、口腔牙周炎、P-J综合征、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、良性病变行远端胃大部切除20年以上人群,发生胰腺癌风险也会增高。10.特殊职业常暴露于氯化物、甲醛、杀虫剂以及有机氯等致癌物质中的职业,可导致胰腺癌发生风险增加。
出现这些症状,需高度警惕
胰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、也没有自身的特点,很容易与胃肠、肝胆等疾病相混淆。1.首发症状首发症状多为*疸和上腹痛,疼痛可向肩背部或腰部放射。其次还可出现消瘦、腰背痛、疲乏、腹胀、腹泻、发热等不适。2.不同部位、症状不同另外,胰腺癌的首发症状,也会因肿瘤的发生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。(1)胰头癌*疸更多见,逐渐加重;伴皮肤瘙痒,大便呈白陶土色。同时可有食欲不振、乏力、恶心、肝大及转氨酶指标升高,所以常被误诊为病*性肝炎(2)胰体癌腹痛更明显,晚上更重,长期存在。(3)全胰癌
常表现为腹痛、消瘦、腹部包块、发热等症状。
王磊教授刚出现症状时,仅仅是觉得常常腰痛,感冒也不容易好,所以就没在意。
结果第二年体检,就已经进展到晚期伴肝转移。
连肿瘤学专家都能没引起警惕,可见胰腺癌的早期症状,是多么容易被忽视。
治疗手段有限,积极预防是关键
手术是目前治疗胰腺癌最有效的方法,但有手术机会的患者并不多,大概只有15%-20%。更多的患者采用的是化疗、放疗、介入治疗、靶向治疗、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。所以,想要远离胰腺癌,还是得从预防源头抓起。1.避免危险因素(1)戒烟、控酒;(2)提倡清淡、易消化、低脂肪饮食;(3)多吃禽类、鱼虾类食物,多吃一些「十」字花科蔬菜,如青菜、白菜、萝卜、西兰花等。(4)还要多进行户外有氧活动;积极减肥、控制体重。2.积极筛查肿瘤的早期诊断取决于普查,尤其是对高危人群的普查。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主要是CA、结合腹部超声、CT、MRI影像学检查。对于高危人群,建议每年筛查1次。正如王磊教授所说,不能把肿瘤当成肿瘤,轻易被它吓倒!而是当成要去战胜的对手,积极面对,只有这样生的希望才会更多!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