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养生的“药”是——忙!想不到闲不住竟然也能长寿,真是太不可思议了。
基因可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寿命长短,我们无力改变,但后天生活方式对长寿的作用功不可没。
年龄不是借口
很多人“人未老,心已老”,总把“我都这么大把年纪了,还能干嘛呀”、“这是年轻人做的事,我做多不合适”这样的话挂嘴边。
年8月,我国新闻漫画的泰斗方成老先生逝世,享年岁。
老先生一生与漫画结缘70余载,在晚年仍坚持创作,思路也非常敏捷,甚至在93岁时,每天还能够自行用电脑打字写传记。
很多人问他养生之道,他写打油诗一首,配上骑自行车的自画像。
诗曰:“生活一向很平常,骑车书画写文章。养生就靠一个字——忙!”
初听这个养生诀窍,我们并不得要领,不过查找众多资料后我们发现:“忙”的确是全世界众多“大师”级人物的养生诀窍。
忙碌,是这些名人的养生诀窍
被尊为“国学大师”的著名学者季羡林98岁逝世,任继愈93岁,启功93岁,齐白石94岁,巴金岁,马寅初岁,钱学森98岁,周有光岁……
这些“大师”级人物的寿数都远远超过中国目前的人均寿命值。
为什么?归其一个字:忙。
拿季羡林来说,凌晨4点左右他的书房的灯就会亮起。他说:“起来好去干活呀!”算起来,九十多岁的他,每天的工作时间都会超过10小时。
有“汉语拼音之父”之称的周有光,在《人民日报·海外版》撰文说:“我85岁离开办公室,回到家中一间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书房中,看报、看书、写文章。”
齐白石也是信奉“忙”的著名人物。他要求自己每天必须作画若干,信条是:“不让一天空闲过。”
我国自己培养的首位新闻学博士童兵先生也说,“我没有养生之道,我就是从早到晚傻干活。经常连烧开水、泡杯茶都没有时间,就是一个字‘忙’。这样也挺好,没有闲念,也没有贪心,心态很好。”
他们正是一辈子“忙”个不停,从不考虑享“清福”,才使他们神清脑健、寿达期颐。
忙碌,是世界上最便宜的药
美国教育家卡耐基曾经说过:“要忙碌,它是世界上最便宜的药,也是最美好的药。”
人体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,依赖各个“部件”日夜不停地运转而保持生命永不停止地向前发展,虽然这台“机器”也需要时常静养或维护,但“动”始终是其主旋律,因此才有“生命在于运动”这一名言。
美国著名画家摩斯奶奶直到87岁时才开始绘画创作,直到今日还能在美国各个博物馆见到她的画作。
她曾说,绘画并不是重要的,重要的是让自己忙碌起来,而且要多与年轻人相处,这可以让你保持一颗年轻的心,也会让笑容常停驻在你的脸上!
同时,人总是有惰性的,如果不树立一个目标,并主动或被动地为之奋斗,人就会陷于怠惰,从而疏于运动或劳作,生命质量就会受到影响。
所以,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适度忙碌,给自己的身心创造锻炼的机会,可以归为“养生一妙法”。
适度忙碌好处多
1、强化大脑
研究显示,与过于清闲的人相比,忙碌的人通常有更好的认知能力,能更迅速地处理信息,并且有更优秀的记忆力和推理能力。
2、提高身体免疫力
当人忙碌时,身体的免疫系统也处于“总动员式”的戒备状态,使免疫力提高,从而更有效地预防疾病。
3、气血通畅
从中医角度说,忙碌时,人体的筋骨也能得到有效活动,使浑身气血顺畅,有利于身体健康。
4、激发创造力
忙碌的工作状态会激发人的本能动力,让人产生积极的进取精神,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力,进而增强自信心。
5、缓解压力
忙碌的人不会产生孤独和抑郁感,忙碌能够帮助赶跑消极情绪。
6、增加快乐
让自己忙一点、找点事情做,有助于保持快乐。
当然了,说到忙碌,难免走极端。
适度忙碌是门学问
大师们的这种忙,不是瞎忙,不是忙得通宵达旦不睡觉,而是一辈子忙个不停,不考虑享清福,不打算做个懒人,这样的精神,才使他们神清脑健、寿达期颐。
用自己长年积累的知识、技能和经验,对年轻人起到“传、帮、带”的作用;但要注意摆正工作态度,此时的工作忙碌只是为了养生,切不可计较于经济得失。
城市中有很多老年大学,教授开展这些活动的技巧,老年人可以根据兴趣进行学习,以便“老有所乐”,在忙碌中学习,在忙碌中休闲,在忙碌中快乐。
如养花、养宠物、研究厨艺、带孩子等,帮助年轻人减轻压力、调和家庭。尤其是带小孩子或养宠物,对老年人破除孤闷、怡情悦志颇有帮助。
最好的医生其实就是自己,每天健康,就一生健康!
健康长寿靠自己
1、饭吃七分饱
常言道:“若要百病不生,常带饥饿三分”,说的就是饮食切忌过饱。
可以说不贪吃、七分饱也是老人长寿的重要因素。俗话说“少吃尝滋味,多吃伤脾胃”。
一顿饭如果吃的太多,大腹便便,不仅身体消化不了,还容易撑出病!一些胃病、胰腺炎、甚至一些癌症都是撑出来的。
因此建议您吃饭只吃七分饱,就是已经饱了,感觉也可再吃点也可不吃。
吃七分饱时什么感觉?
人如果在年轻时经常吃撑,其危害甚至会影响两代人的健康。所以说,寿命是自己从嘴里省出来的,只吃七分饱,好处多多。
2、保持运动
每周保持3~5次运动,如慢跑、游泳、打球和健步走等,可以提高身体的活力和人体在应付忙碌工作时的适应能力。
3、睡眠充足
每天尽可能11点前入睡,并保证7~8小时的睡眠。充足的睡眠对精力和体力是很好的补充。
年,让自己动起来、忙起来,健康未完待续......
觉得好看,请点这里↓↓↓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医者仁心。
生活中,每个人、每个家庭都离不开医生。
解除病人痛苦,挽救病人生命。特殊时期,他们负重前行、驰援抗疫前线,成为最美逆行者。
他们的一举一动,都在传递着正能量。
他们的美德,都值得弘扬。
他们就是——泉州好医生!
闽南网记者尤燕姿
不爱给病人开药的医生,相信这辈子都很难遇到。医院肝胆脾胃科主任、主任医师张闽光,就是一位这么有个性、有意思的中医。他常说“三分医七分养”“脾胃为后天之本”,把中医中的“治未病”贯穿到自己的专科领域,如果把脾胃养好了,人的身体也就棒棒的,他更多的是指导病人认识自己的体质,如何养生调理。
从医30年,张闽光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,治疗肝胆脾胃方面的疾病,自己一边探索中医药的奥妙,一边将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承给学生,他坚持给病人最好的建议和办法,才是一位医生该有的医德。
张闽光,医院肝胆脾胃科主任、主任医师,硕士生导师,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,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委员,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身心分会常委等。擅长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慢性胃炎、急性消化道出血、胃食管反流性疾病、急慢性腹泻、炎症性肠病、缺血性肠病、出血性肠病、慢性便秘、胆囊炎、胆石症、急慢性胰腺炎、急慢性肝炎、肝硬化、肝功能衰竭等消化系统常见病、多发病及危急重疑难疾病,擅用"经方""合方"治疗各种慢性疑难杂病,并熟练开展各种消化内镜微创手术。
全家都是医生
从小耳濡目染
张闽光出生在有美丽传说的泉州洛阳桥边,大家族中有很多医生。传染科、儿科、血液科、妇产科……家医院在开研讨会,但唯独没人懂中医。
二伯医院的医生,他从小受二伯的影响,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懵懂的认识,觉得很有意思。读书时,二伯时常灌输一个理念给他,说家族里都是西医,没有中医,建议他去学中医,在二伯的指导下,他填报了高考志愿。
读中医,其实很枯燥,在张闽光看来,满书的古文要慢慢消化,需要有扎实的语文功底。他说,几千年来,中医各个流派在每个区域都具有自己的影响力,很难“殊途同归”,所以,中医也被称为“经验性医学”,经过几千年来前辈的试验,猎取精华,再用于临床,最终为患者解决问题。
福建中医药大学毕业后,张闽光在一个合资企业创办的华侨病房里工作,虽然时间很短,却有机会接触到许多从省里来的专家、医科大学的主任等,自然而然有了更多学习的机会。后来,他轮转到医院,并于医院进修了胃肠镜方面的技术,在医院开展内镜手术,结合中西医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、功能性腹泻等胃肠道疾病。
脑袋瓜里没有个方就别想拜师
从医30年,最令张闽光难忘的三年,是年参加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培训计划。
想要参加这个培训计划项目,需要经过一场号称比高考还难的考试,张闽光说,当时他和几个同学一起去福州参加考试,临考前,自己还抱着无所谓的心态,没想到,却只有自己一个人考上了。考上后,就是北京、河南、成都,全国各地奔走学习,张闽光有幸结识了很多知名的国医大师。曾经一位老师非常严厉地告诉他,“脑袋瓜里没有个方,就不要来跟我了”,当下让张闽光背出几个方来,有的药方多达16味药,张闽光一个不差地背出来。
而脑袋瓜里的这个方,不是天生就有的,张闽光之所以能够留下来拜国医大师为师,靠的是平时博览全书,不断地积淀。他常告诉学生,光有中医知识是远远不够的,需要深入地解读中医文化,才能领悟到中医的精髓。
三年的学习,张闽光写下了几十万字的心得、笔记,他与同一批的19位同学,共同编写了一本书,于去年出版。
曾三顿饭没吃
守了病人48小时
肝胆脾胃疾病,最凶险的就是胰腺炎,发病急、死亡率高。张闽光说,自己科室治疗胰腺炎疾病,做到了百分百的治愈。
张闽光为病人做内镜手术(受访者供图)
记得还在老院区时,当时自己还是主治医生,有一位胰腺炎病人,每隔半小时生命体征就突变一次,随时心跳可能停止。自己当时也很紧张,心情跟着这个病情的变化,像坐过山车一样惊险又刺激。
他守在病人身边48个小时,第一天午饭、晚饭,到第二天早饭,连着三顿饭没吃,一直守到第二天中午病人的情况好转,他才想起自己的肚子饿了,科室主任买了一份鸭仔粥给他,他说那碗鸭仔粥应该是记忆中最好吃的一碗。
类似这种病急的病人,在肝胆脾胃科也是很常见的。科室曾收治一位戒断综合征的病人,这个病人50来岁,喝酒长达30多年,每天一睁开眼就开始喝酒,一直喝到酒精中*,查出了酒精肝。医院进行戒断治疗时,开始狂躁,2天不用睡觉,出现了精神分裂的症状。
张闽光说,这种病人,可能分分钟就被送到精神病院,而他认为,作为医生,要给病人最好的办法,帮他们解决问题。当下,他赶紧叫病人家属将病人的手脚捆起来,然后自己用了两味中药,让病人服用了2天,促进其排便后,病人很快就恢复了神志。
临床中,也遇到过吃西药不管用靠吃中药治愈的病例,有个吃了西药过敏的病人,口腔、喉咙都是烂的,说不了话吃不了饭,全身还起了皮疹,在外院吃了王牌西药还是没用,张闽光用了一副中药让病人呷服,就缓解了病人的症状。
他是个有意思的中医
不爱给病人开药
来找张闽光看病的人,多会说他有意思,“这个医生看病不爱开药”。张闽光认为“三分医七分养”,他经常给病人把脉问诊后,会告诉病人的体质,是寒是热,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,把“治未病”的理念灌输给病人,让他们以预防为主,根据自己的体质来调养身体。
张闽光为病人把脉问诊(受访者供图)
在他的从医生涯中,也遇到一些误食中药引发中*的病人,看到病人已经中*却还无知地在服药,他感到自己责任很重,中医药的精髓博大精深,但有一些人却变相地把中医当成赚钱的工具,所以,他呼医院,找正宗的中医看病。
张闽光实实在在做事,他喜欢自己的团队,如今他们已经能够独挡一面,这令他感到很欣慰。尽管工作很累,但科室的气氛很好,他想要把技术传承下来,希望一代比一代强大,张闽光鼓励年轻医生要大胆去做,而自己要作为他们坚强的后盾,才是科主任的职责和担当。
编辑:林淳淳
审核:陈林生
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